在眾多香港電影中,王家衛的電影是獨一無二的。很多人半嚴肅半開玩笑地把王家衛電影中貫穿始終的元素稱為“潮濕的回憶”,而《狂野歲月》作為“王家衛風格”的開山之作,正是將這一特點極端的。接下來我們通過幾個片段來簡單分析一下《阿飛正傳》中的聲音表現。
影片一開始,與畫面同時響起的腳步聲。隨著徐在進入小吃店,動作聲從主聲源變為次聲源,以室內排氣扇為代表的環境聲成為主聲。源在最初的幾分鐘里,成功地將南方潮濕的夏季表現得淋漓盡致,讓人感覺身臨其境。隨著圖中時鐘特寫的出現,略顯嘈雜的環境聲中出現了時鐘的滴答聲。王家衛電影中對時間的重視顯而易見,也預示著后來看表的經典段落,形成呼應。隨著蘇麗珍目送徐在離開,一首節奏舒緩、帶有熱帶雨林風格的歌曲逐漸響起,隨后出現了菲律賓茂密熱帶雨林的鏡頭。隨著字幕和熱帶雨林鏡頭消失,音樂淡出,場景回到小吃店,環境聲音和動作聲音再次占據主導地位。
電影《阿飛正傳》劇照
另一個受歡迎的場景是徐載在鏡子前的獨舞。一段富有王家衛風格的獨白后,徐哉從床上起身,來到鏡子前對著鏡子跳舞。與此同時,叢林鼓樂響起。 Jungle Drums 是一首極具拉丁風味的南美音樂。吉他、手鼓、小號奏出的音符和徐在鏡前緩緩搖擺的場景勾勒出徐在的迷茫,南方潮濕的空氣似乎已經隔著屏幕向我們襲來。值得玩味的是,在音樂開始之前,環境音中的時鐘走動的聲音總是非常明顯。
影片最后,徐哉被刺殺。垂死的徐在和當時已成為水手的警察在菲律賓一列飛馳的火車上。伴隨著哨聲,他們回憶起了與蘇麗珍的“一分鐘”,使得影片回到了開場,也呼應了字幕上映時的菲律賓熱帶雨林。畫面定格在垂死的徐載臉上。燈光暗下來,西博尼的音樂響起,然后是火車行駛的空鏡頭,然后逐漸消失在露露來菲律賓的場景中。在隨后的場景中,露露和蘇麗珍的生活仍在繼續。場景回到蘇麗珍居住的香港。鏡頭定格在她曾經等候的街道上的公用電話亭上。過了一會兒,電話鈴聲響起。仿佛還在電話鈴聲的回聲中,《就這樣》的音樂響起,場景轉為黑色。低矮的閣樓房間里,伴隨著鑼鼓聲,周慕云正準備去賭場。這似乎暗示著虛在死后精神的延續,阿飛永遠不會消失。
在王家衛的電影中,“潮濕的記憶”這一主題通過聲音元素的運用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。無時不在的強調環境聲音,讓觀眾仿佛置身于20世紀60年代香港的夏天,周圍充滿了不可或缺的氛圍。與吉他、手鼓、小號一起演奏的音符充滿了熱帶雨林的特色,是《狂野的日子》中不可磨滅的濕潤記憶。